赵建泽到焦煤股份调研
GDP增长和就业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但你可以选择追求带来就业机会的GDP增长,也可以追求没有就业的GDP增长。
但我思考的结果和他的期望相反。但是通过不同方向的考察,我们看到政治自由化给中国和印度经济带来的是激励而非阻碍。
这点我肯定做不到,我20岁的理想现在肯定是都没有了。新加坡可以通过政府推动搞科技园,它不要低产业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因为它没有农民啊。因为政府追求的就是社会稳定,符合人道的政治稳定。人物周刊:他对毛的感情怎么样? 黄亚生:他非常崇拜毛。你想大裤衩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一可能是因为它也是一党执政,另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华人社会。这就是此时此刻面临的最大问题。进行流程再造,精简和去掉那些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进一步,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例如,公司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和层级结构,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安排是否合理?产品结构和技术方向是否妥当?在生产的众多产品中哪些是能赚钱的,哪些是不赚钱的?要不要调整?市场结构是否合适?是兼顾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还是只有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中是单一市场还是多元市场?市场风险如何评估?生产能力投资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比例是否妥当?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专业化战略?多元化板块中哪些是不赚钱的板块,要不要收缩?再有,就是要重新评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重新审视资产负债结构,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债与短期债的比例,是否存在短债长用的问题。
这家企业的辅业就是另外企业的主业,通过剥离、收购、重组,将充分激发存量资产的活力。大的并购重组是具有最大风险的决策之一,它应当符合公司长远战略,通过协同效应能构造软硬实力更加均衡的企业结构。
这往往是经济起飞阶段必然的选择。一些企业的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下跌。企业必须寻求新的竞争优势。面对如此巨大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
例如,科学分析表明,现行生产和物流过程大部分是不创造价值的。即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营销模式的能力。如果企业能选准某些比较成熟、有前景的产品或技术,例如新能源和环保,例如三网合一、地面高清电视、手机电视,例如电动汽车等,制定和实施技术追赶战略、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能有新的突破,就可能站上一个新高地,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追赶上实现一次跨越。目前,生产要素低价低税的政策正在改变,要素价格上升已是大势所趋。
在不违背反垄断法情况下,强强联合有利于培育优强企业。苦练内功 打造竞争优势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多与少。
规模扩张的市场条件已经消失。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吃饭的代工企业。
严峻的经济形势,考验企业的真功夫。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背上了包袱。例如,从录像机到DVD、从显像管到平板电视的技术升级中,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出出悲剧。此时,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施瘦身战略,卖掉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不仅是渡过困难时期的必要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层要总揽全局、对形势有清醒判断,以前瞻性思维、以进取的姿态,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经过对流程的再造,生产周期下降到了四天。
目前,优胜劣汰的作用强化,为产业和企业的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在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强烈的规模扩张的动机,不惜倾全部资源扩张产能,却对软实力建设缺乏关注。
危机的形势迫使中国企业必须重新考虑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软实力,形成软硬实力相匹配的企业结构。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努力创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创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以台湾地区为例,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大量从事服装、制鞋、玩具等低端制造业的同时,台湾的工研院和中华开发投资公司等机构就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的产业研究、吸引境外人才、开拓融资渠道等前期准备。培育出台基电、华硕电脑、世大电路、远传电信等著名企业。
如果总资产利润率大于银行利率,那么负债率越高,资本利润率越高,但这里也有过度负债经营的陷阱。中国已经有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如果把渡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会,使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某些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中国产业和企业就将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一个赢家。经营环境一旦变化、周转不灵,资金链就会断裂,即使资产质量还很好的企业也会被逼到破产的边缘。他人自顾不暇,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
另外,就是防止软实力与生产规模失衡。搞不好,就会出现冰火两重天,一方发出破产的呼救,一方市场占有率上升。
华为、中兴、腾讯、迈瑞等一批批创新型企业迅速成长,在增长方式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重新评估企业规模由做大转向做强规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他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软实力。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产能力,而是缺乏软实力。
如果企业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能在精益管理上迈上一个台阶,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长期作用。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站在一个有利的地位。经济回落时也存在机会,甚至企业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了,想到了,也可以做了。结果,一批企业倒闭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上反而了一个新台阶。
就看谁能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公司新的增长点,再造竞争优势。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首先就要收缩战线,攥紧拳头,要采取强化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改进采购和库存管理,砍掉过多的账户,甩掉不赚钱的业务板块和寄生公司等措施,把企业有效资源集中于主业、集中于能赚钱的板块。
加强软实力建设,这是今天中国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在这种形势下,对政府来说,就是抓住时机,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下一轮发展创造条件、孕育力量。
目前,中国很多产业是重复、分散、落后,呈现出结构性低效率。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培育核心竞争力。